《中国金融》|加快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次数:

导读: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深化跨境经贸往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及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核心要素——“六个强大”,其中“强大的货币”位列第一,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中长期国策,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已成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深化跨境经贸往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及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跨境使用有力促进涉外经济发展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持续完善,支付、投融资等国际货币功能不断强化,储备货币功能稳步提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3年末,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是五大储备货币之一。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跃居第二。2023年11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超越日元跻身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基本覆盖了全球六大洲重点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人民币清算网络进一步扩展,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已在31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3家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范围覆盖18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达到58%。

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微观涉外主体而言优势和作用日渐突出。一是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本币结算具备天然汇率中性的特点,企业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无需办理衍生品交易以对冲汇率风险,可减轻避险的成本负担,减少汇兑损失。以青岛市为例,2023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超过5500亿元,据测算,其帮助企业减少汇兑损失约93亿元。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通过人民币跨境融资和境外放款,可帮助涉外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入境外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或降低境外关联企业融资成本,支持拓展境外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市人民币跨境融资和境外放款合计158.7亿元,为市场主体节约融资成本4.8亿元。三是便利贸易往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凡依法可以使用外币结算的跨境交易,境内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便利化程度优于外汇。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汇兑等结算手续,降低时间成本,节省手续费支出,提高企业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

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青岛实践

近年来,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以下简称青岛市分行)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国家”,突出政策宣传和业务推动,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举措,推动青岛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量扩面、提质降价。2023年,青岛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503亿元,同比增长97%,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达41%。

搭机制,以“本外币协同+部门联动”为发力点,保障跨境人民币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本外币协同。青岛市分行建立了企业汇率避险管理与跨境人民币宣传工作专项督查机制,将银行跨境人民币推广纳入汇率风险管理成效评估和专项督查体系。二是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制定了《部门联动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机制》,与青岛市国资委联合建立工作专班和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部门在“首办户”、“重点户”、国有企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三是与特殊经济区管委会联动。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管委会、跨境清算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四方合作建立上合CIPS跨境创新实验室,成立上合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推动上合组织国家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开展跨境人民币政策主题宣讲活动,研究出台跨境人民币业务奖励政策。2023年,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较2022年增长2.3倍,青岛自贸片区业务量增长2.8倍。四是调动银行力量。先后制定《重点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结对联系制度》《“跨境人民币服务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青岛市跨境人民币服务指导员工作制度》,定期向银行公布企业支持名单,指导银行抓住业务拓展重点,指定服务专员,建立服务团队,提供“一企一策”管家式服务。2023年全辖29家银行实现业务高速增长,其中业务量翻番的银行共18家,跨境人民币结算比重超50%的银行共19家。

促发展,以“专项行动+宣传走访”为突破口,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量扩面。一是开展“一推广一挂钩两拓展”专项行动,以点带面。青岛市分行以人民币跨境融资推广、跨境人民币与再贴现工具挂钩、“首办户、重点户”拓展为抓手,全面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2023年,共推广办理人民币跨境融资151.6亿元,同比增长40.2%,帮助59家企业节约资金成本3.1亿元。青岛农商银行成功落地山东省首批外贸再贴现资金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4.2亿元,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7.1万元。2023年,实现新增跨境人民币“首办户”企业3145家,实现业务增量535.9亿元;“重点户”实现业务增量1458.6亿元。二是加强宣传培训走访,浓厚市场氛围。打造“线下+线上”“深挖掘+广覆盖”的宣传矩阵,开展媒体类宣传96期次。通过“云上聚”和“见面谈”等形式开展“双机制”宣传739次,走访企业476次,开展专业培训65次,新增业务量852亿元。为青岛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等特殊经济区域企业开展顾问活动4次,惠及企业2675家,新增业务量856亿元。三是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国家”,形成示范效应。结合青岛涉外经济特点和优势,紧紧抓住业务推动重点,搭建常态化业务跟踪机制,培育企业本币结算习惯。2023年,青岛市国有企业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1.2倍,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2.1倍,与东盟、“一带一路”、日韩等地区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分别增长35.94%、99.30%、14.36%。

推改革,以“试点创新+政策便利”为总抓手,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是发挥开放先行区作用。青岛市分行依托合作备忘录与上合CIPS跨境创新实验室,组织银行机构赴CIPS直参行哈尔滨银行调研学习,全力推动和支持青岛银行申请CIPS直参行资格。针对巴基斯坦外汇短缺与管制问题,提出以小额人民币信用证方式为某家电跨国集团解决巴基斯坦工厂资金跨境支付难题,2023年成功向中国境内支付人民币309笔、金额1.3亿元。2024年以来,针对个别国家跨境结算受阻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提出精准识别业务、“一企一策”分类处理的一揽子跨境人民币结算解决方案,将对企业经营影响降到最低。精准对接不同类型企业需求,为上合示范区某“走出去”矿业集团设计“中长期银行境外贷款与短期集团内部资金池余缺调剂+资本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新模式。二是推动特色创新业务稳步发展。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2023年,2家试点企业业务发生额同比增长78.3%;指导企业用足用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政策,2023年新增备案企业1家,资金池收付额同比增长52.3%。做大做强“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业务,“债券通”收付额同比增长183.6%。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71.3%。推广CIPS标准收发器,2023年,90余家大型企业通过CIPS标准收发器办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量同比增长58%。三是畅通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指导青岛市外汇与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建设,优化《跨境人民币优质企业便利化方案》,推动实现与山东、河北自律机制便利化优质企业名单互认。截至2023年末,共审定发布优质企业535家,2023年新增优质企业33家,办理跨境人民币便利化业务735.2亿元,同比增长1.6倍。积极推动银行单证审核电子化、业务办理线上化,有效降低企业“脚底成本”,共网上办理电子化跨境人民币业务1.4万笔、金额1052.9亿元。

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堵点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协作力度不够。在政策传导方面,部分央企、省属国企特别是其下属公司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认知度不高,使用意愿不强。在本外币协同方面,“本币优先”原则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跨境交易的本外币结算政策存在差异,业务监管和企业政策落实执行方面质效不高。在银行和自律机制作用发挥方面,部分银行机构对跨境人民币政策理解不到位、传导不够精准,为企业提供“无堵点”“一站式”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

美元等外币结算路径依赖依然较重,境内企业结算币种选择话语权较弱。受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大量境内企业习惯使用美元、欧元等进行结算。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环节,在选择结算币种时的话语权较弱。目前,大部分大宗商品主要以西方商品交易市场形成的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格,以美元作为商品计价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铁矿石、橡胶类大宗商品较难使用人民币结算,原油类大宗商品虽然可使用人民币结算,但仍以外币计价,计价结算币种错配。

跨境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配套服务不健全。一方面,当前CIPS覆盖率较低,接入条件和成本费用较高,并且CIPS尚未形成独立“闭环”,部分业务仍需要依托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传输业务信息。另一方面,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平衡,拉美、非洲、中东和中亚分布较少。此外,部分国家可办理人民币业务的银行网点较少、人民币账户开立存在障碍;部分国家外汇储备严重短缺,开展人民币业务较困难。与此同时,境外当地货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缺乏人民币增值保值渠道和汇率避险措施。

业务发展对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境内外、本外币汇差、利差易引发投机套利资金频繁流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及市场不确定性逐渐增大,但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领域制度规定层级较低,缺乏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亟须制定出台相关上位法并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体系。

统筹协调,内外联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强化各部门联动配合机制,形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合力。相关部门应以技术援助形式分批、分国别在境内外组织开展人民币国际化专题政策培训活动,驻外机构应针对“重点国家”积极宣传政策,逐步提高人民币境外接受度。建议国资委指导央企、国企总部建立对下属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政策培训与业务督导,在对外贸易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方面能用尽用人民币。人民银行则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制度,突出本币优先地位。各银行总行应强化对分支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考核,建立专项奖励激励措施。

推动大宗商品等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交易规则,支持境外原油贸易商、交易商和供应商等进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交易,强化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引导国内原油贸易企业以俄罗斯、中东等原油输出国为突破口,尝试逐步签订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价格为基准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合同。对跨境贸易中我国有市场优势和较强定价权的其他类别商品,则应加强政策宣传和市场引导,支持推动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完善高效、安全和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具体而言,一是引导中资银行在重点国家布局机构,加大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建设力度;二是建议放宽CIPS接入标准,降低接入成本,加强与其他国家相关系统互联互通,支持更多的境外银行加入系统;三是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丰富人民币跨境收付渠道;四是加强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互动,支持离岸市场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保值增值渠道。

健全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体系,提高业务监管质效。具体而言,一是不断改进非现场监测分析方式方法,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大对高风险业务的跟踪监测力度;二是协同提高本外币跨境业务合规性,提高银行机构政策水平和展业技能;三是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明确对跨境人民币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张朝晖「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青岛市分局副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3期




TOP

联系我们
电话:400-010-5566
邮箱:fc@pulun.com

关注我们

  • 官网手机端

  •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2024 普伦财务咨询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1380号